
深交所明确指出,海马汽车违反了《股票上市规则(2018年11月修订)》第1.4条、第2.1条和第2.7条的相关规定,“请你公司董事会充分重视上述问题,及时整改,杜绝上述问题的再次发生。”
值得一提的是,今年5月海马汽车颇为不易地实现了“摘星去帽”,将股票代码由“*ST海马”变回了“海马汽车”。
十年一轮回?
海马出现“会计差错”早有先例
事实上,海马汽车出现“会计差错”已非首次。资料显示,十年前,海马汽车就曾出现过类似的“会计差错”。
2012年4月14日,海马汽车发布《海马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
前期会计差错更正事项的公告》。
公告内容显示,财政部驻海南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于2011年8月8日至9月19日对海马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度会计信息质量进行了检查,并出具了《
对海马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度会计信息质量的检查结论和处理决定》。
而最终的检查结论为会计核算不实。其主要包括:收入核算不实、成本费用核算不实,以及其他一些科目核算不规范等。彼时,海马汽车被责令限期整改,且依据相关规定被处以了2万元的罚金。

虽然出现“会计差错”的并非海马汽车一家,且在出现问题后海马汽车均进行了公告和整改,但不可否认的是,“会计差错”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“误导”投资者的事实。
此外,从两次出现会计差错的时间节点来看,对于海马汽车而言本身也处于相对敏感的时期。
2010年的会计差错,是发生在海马汽车的财务状况正处于相对良好的时期。因为就在2007年,海马汽车曾创下了年盈利4.9亿元的“创举”,而这一记录至今未被破去。从2007-2010年左右,虽然盈利略有下滑,但总体营收处于上升期,彼时的海马也受到了不少投资者的垂青。
而此次出现会计差错的时间节点,对于海马汽车而言则更加关键。众所周知,连年亏损的海马汽车在2019年的时候,股票代码变成了“*ST海马”,其公司股票自2019年4月24日起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。
企业要想实现去掉名称前面的“*ST”,最核心的参考要素便是企业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财报。这也直接影响到企业股票是否会被退市。
可见,出现会计差错的两个时间节点,对于海马汽车以及广大的投资者而言,都是异常重要且敏感的时期。引人关注,也在情理之中。
4月披露“会计差错”
次月成功“摘星去帽”
其实,此次海马汽车收到深交所下发的监管函也引发了大量的讨论。而引发热议的关键,在于几个时间点。
4月、5月和11月。事实上,海马汽车披露了《
会计差错更正的公告》;而在5月,“*ST海马”便实现了“摘星去帽”,股票简称变回了“海马汽车”;而深交所的监管函下发时间则在半年之后的11月。
按照我国证交所和证监会的定义,上市公司经营连续三年亏损,就会被戴上“*ST”的帽子,被实行退市预警。
